為保育山麻雀,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委託嘉義縣野鳥學會進行「嘉義縣山麻雀山村社區保育行動及宣導計畫」,在梅山地區,包括瑞峰、碧湖、龍眼等村,進行多項保育行動

台灣兩種麻雀屬物種中,山麻雀因為數量少瀕絕。這幾年嘉義林管處與嘉義鳥會,與梅山地區社區、學校合作,要讓山麻雀族群增加成為社區的榮譽感。圖片來源:嘉義林管處

嘉義處表示,自然環境下山麻雀是以樹洞為巢穴繁殖,加上山麻雀體型小、競爭力差,在樹洞數量有限下,設置供山麻雀繁殖的人工巢箱。透過巢箱保護,去(2019)年於梅山鄉瑞峰村、碧湖村、及太興村共設置125個巢箱,計畫區範圍內共發現至少79隻幼鳥成功離巢。

有巢箱「舊」好 天生不足人工來補

今年再設置149個巢箱中,有20對山麻雀利用繁殖,並有15隻幼鳥成功離巢;仍在巢中孵蛋、育雛的數量也不少。初步評估今年山麻雀鳥口數量應可勝過去年。

 

​​向農民學習設餌站、撒米糠,吸引成群的山麻雀前來覓食。圖片來源:嘉義林管處

有了穩固的居所之後,接著是軟體建設,包括融入當地生產行為,提供安全的活動空間以及食物來源無虞。山麻雀是高度依附人類活動的物種,山村農業操作及人類活動與之息息相關。只是,諸如慣行農法施用農藥及化學肥料、架設鳥網等農業活動,常導致農地環境品質劣化,直接或間接危及山麻雀等鳥類的生存。

跟農民學撒米糠 為山麻雀補身子

嘉義林管處為此結合山村,在山麻雀活動、繁殖區域巡守,並鼓勵農友採行友善生態的農業,降低山麻雀族群意外傷害。

另外,當地居民在春耕前,整地翻土時,會將粗糠拌入土裡,增加土壤的有機質;此時,山麻雀會群集於用來改良土壤的粗糠中翻找碎米粒。這讓計畫委託團隊意識到,在非繁殖季適當的供應食餌,可能有助於山麻雀生存保育行動。

他們於2、3月繁殖季前,將混有小米的粗糠,在瑞峰村和碧湖村找空地,仿照設置3處餌站進行播撒,補充山麻雀食物來源、增加繁殖能量。

嘉義林管處強調,山麻雀的棲地與人類活動密不可分,社區的認同與支持是成功關鍵。去年瑞峰村社區發展協會和瑞峰國小,即以當地生產的茶葉製作的伴手禮盒,以山麻雀為象徵,命名為「雀躍雀閱」;瑞峰國小也將山麻雀作為該校吉祥物,讓師生家長守護山麻雀理直氣壯。

除了人工巢箱設置、推廣有助生態的友善農法,棲地環境品質的維繫也是保育關鍵。嘉義處持續透過委託計畫持續關注、發展山麻雀具體保育行動。

目前雖無法了解山麻雀歷史分布棲地消失的確切原因,仍可從一些事件看出端倪,嘉義鳥會梳理幾個案例,如原本族群棲息、繁殖數量穩定之處,將天然草皮改為人工草皮,或茶園改種生薑這類種植作物大幅改變的現象,2009年莫拉克風災不但重創霧台、佳暮、阿禮等部落,也因撤村、廢耕或改變種植作物等因素,讓族群從此一蹶不振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生態 山麻雀 保育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綠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